读人物心得体会
通过写心得,人们可以总结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这里分享一些读人物心得体会下载,供大家写读人物心得体会参考。
读人物心得体会篇1
牛玉儒同志是继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之后,涌现出来的又一名优秀党员干部代表,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楷模。
牛玉儒同志在近30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一贯忠诚党的事业,忠于党和人民。特别是担当领导职务20多年里,他心系百姓,勤政为民,其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中国公务网 .566 通过学习牛玉儒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我了解解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党员干部如何按照党的要求,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何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问题。他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牛玉儒同志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内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干工作一步一个脚窝,处处显示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以牛玉儒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镜,努力查找自身差距,学习他为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坚强党性以及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中国公务网 .566 牛玉儒同志为我做出了榜样,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四个字的神圣和责任,我要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我将从自身思想深处入手,把牛玉儒的先进事迹,作为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在创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今后,我要把牛玉儒精神落到各项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学习牛玉儒同志努力拼搏的勇气和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把工作的出发点定位于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认真学习,提高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做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读人物心得体会篇2
张桂梅, 45 岁, 满族, 中共党员, 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华坪儿童之家院长.2000 年以来, 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被全国教育总工会、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 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 劳动奖章、全国“十佳” 知识女性, 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兴滇人才奖” , 被省妇联、省电视台评为“感动云南” 十大母亲,被评为丽江市“关心下一代” 先进工作者, 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称号。
张桂梅同志深深扎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 她爱教育,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别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绩突出; 她爱学校, 不顾身患多种疾病, 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 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她爱学生, 拿出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 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业余爱好, 从各个方面关爱学生。张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动, 实践了一名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追求,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桂梅同志是教师的优秀代表, 是教师的榜样。 张桂梅同志爱教育, 爱学校, 爱学生; 张桂梅同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张桂梅同志让社会满意, 让家长放心, 让学生成才, 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真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 人们常不解的问她: 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 张老师总是笑着说: “如果我有追求, 那就是我的事业: 如集我有企盼, 那就是我的学生; 如果我有动力, 那就是党和人民” 。 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 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 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她, 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 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 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 在迅速掀起, 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 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 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 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热爱本职, 踏实工作, 不追逐名利。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应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 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 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 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 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 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 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循循善诱, 管教管导, 既教书又育人, 对学生一视同仁。 做到深入学生, 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学生多办实事。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 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 有人说, 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 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 想敬业也敬不起来。 道理并非如此。 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 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 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读人物心得体会篇3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中国》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读人物心得体会篇4
组工干部从“叶先生”身上学到什么
一则新闻引来了人们的称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2018年她捐赠的1857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3000多万元,对于一个著作等身、荣誉等身的高龄专家学者来说,似乎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然而,这却是她两处房产、毕生积蓄外加著作稿酬的总和。她说:“我非常感谢南开大学给我机会,使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在南开园得到实现。”
在今天这个时代,叶嘉莹先生身上体现着的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匠人精神和无私品质,她用一辈子的艰苦奋斗来完成她的专业领域里属于她的事业,最后又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成果奉献给这个社会,奉献给后人。正是这样的一种“无我”之境,照见今天的共产党人,该以怎样的一种精神追求来度过这一生,该以怎样的价值观取向来看待得与失。她给后辈们留下来的是永远的精神楷模和榜样。
学习先生对诗词的热爱和孜孜以求的匠人精神。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她自小接触了中国诗词以后,便把一生的时光留给了中国诗词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研究事业。1993年,南开大学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聘请叶先生任所长。条件艰苦的时候,她拿出了毕生积蓄用于古典文化研究。“听她讲古典诗词的时候,你会完全被她震惊,她像是一个海洋一样,你觉得在她面前自己就是一滴水。”这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无疑令人舒适,在这背后,则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持。今天我们的组织工作中,还有不少难度和阻力,对于我们的事业,我们要刻苦钻研,加强思考,把工作做实做透,自己从心里热爱,才能真正把组织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里去,才能让人民群众有如沐春风之感。
学习先生对物质生活的淡然和精神追求的满足。叶先生的一生,是淡然的一生,因为她从没有追求过名和利,吃住也很简单;她的一生,又是富足的一生,她不仅著作等身,而且荣誉满载。她的灵魂在中国诗词里显得那么富足。她说:“诗词就是我的生命。”1990年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6年3月,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而最早的时候,她的研究连办公室都没有,更没有经费,只能借用学校东艺楼内的一间办公室工作。后来她为了感谢,决定把她从国外领到的退休金的一半——十万美金捐赠给研究所设立奖学金。叶先生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如今生活只有一人独居、“剩菜剩饭一热就吃了”的简单,但诗词对于先生来说,却是她的生命、她的全部。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这是我们党员干部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情怀和追求!
学习先生对文化的敬畏和矢志奉献的无我精神。2018年6月,叶嘉莹先生将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还将把她的版税、稿酬也捐赠给南开,支持传统文化研究。这一次,她又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拿了出来,献给了她最热爱的事业。一箪食、一瓢饮,她的选择让人不解,她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倾其所有,不图一钱一物,留给我们的却是最丰厚的财富。“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无私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纯粹的人!”今天的组工人,有必要从叶嘉莹先生身上习得一点点这样的无私和奉献。
诚如先生自己所言:“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我们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毫无动摇地热爱自己的事业。
读人物心得体会篇5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 感动中国》,每当听到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每当看到那奋不顾身的壮举,我的心灵就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耄耋之年,以拾荒为生;他,省吃俭用,只为献出爱心;他,几十年来资助了百十余名贫困学生,捐款十余万元;他,隐瞒身世,不求回报;他就是感动中国20_年度获奖者之一——刘盛兰。
刘盛兰爷爷今年92岁,曾是一位工厂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元,却从中捐出六分之一给了贫困学生。可是不久,工厂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以捡垃圾为生,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10块,20块,30块,无论省下多少,他总是寄出去。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在城市的安身之所,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废品难卖,为了继续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掏。
一位平凡的老人却拥有着这样高尚的心灵,使我深深震撼了:没有经济收入,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但心里想的任是那些学生,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省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捐出去100,留给自己的只有10块,这让每个人都不得不落泪。,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陈雨露说:“走过古稀。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啊,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如果像刘盛兰爷爷那样充满无私的爱,做一辈子好事却无比艰难。
读人物心得体会篇6
“感动中国”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
获此殊荣的,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这样的国家栋梁,有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这样的英雄模范,有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这样的专家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支教17年担起山村孩子未来的乡村教师张玉滚,零事故往返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他们中,有青春洋溢的90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大叔,也有学富五车、为人师表的院士。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行业,怀揣不同的梦想,如一道道色彩不同的光芒,在爱与奉献的精神世界里相映生辉。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普通人。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执行任务,他们的故事是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故事;尽忠职守、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他们的光辉也是普通人内心时常闪现的光辉。只不过,他们能在紧要关头处站出来,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初心,能用肩膀扛起大家的希望,才在岁月淬炼中将平凡变成伟大。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精神应颂扬、应传承。时代在变,但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不会变。只要像他们一样坚持、奋斗和奉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别人的英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生观后感心得三
奉献是“捧着一颗心来”的坚守,是“不带半颗草去”的纯粹,更是“你退后,让我来”的果敢,也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更是给我们树立起了标杆。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用实际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历史担当与责任意识,他奋不顾身的保全了战友的安全,也不负戎装的完成个人的使命。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去奉献,也没有谁会注定成为英雄,跟我们的大多数人一样,他也只是个普通人。在一次边境扫雷作业中,面对雷场复杂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在千钧一发之际,做出让自己的身躯挡在战友之前的行为,想必在那一瞬间,他的从容不迫都来自于个人的信仰、用凡人之躯扛起军人的使命感,他的事迹看得见、摸的着,而作为新时代的热血青年,只要向他看齐,像他一样坚持、奋斗、奉献,我们众多的一人也可以成为基层社区的不平凡之人,用心做事、甘心为人、坚守初心,始终如一。
“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他可能熬不过在医院治疗的那段时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才有可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地。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能做到像他一样敢于牺牲的人寥寥可数,但作为普通人在这个和谐安康的社会,我们可能不需要随时成为壮烈牺牲的英雄,只要在日常的社区工作中,秉持为群众带来便利、为群众提供真诚服务的精神、在工作中尽职尽责、面对工作岗位上的艰难,不畏惧、不退缩、将微笑时常挂在心里、给需要我们帮助的群众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也许你我的一举一动还不足以改变整个环境,但却留有芳香,温暖他人,我们的形象会一直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永远不会变的,杜富国舍己为人的事迹不是嘴上说过的漂亮话,而是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干出的贴心事,应该将这种坚持、奋斗、奉献潜移默化的带到我们的工作岗位上,生活中,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