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手抄报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大家能够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让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加活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4·23世界读书日手抄报的内容小学生,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世界读书日手抄报的(篇1)
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又到了,10年前的4月23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该日为世界读书日,因为1616年的这一天,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和秘鲁的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相继辞世。
书籍点亮人生,书香飘逸的生活。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灵魂,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读书人生天地宽,书读得越多,品格就会越来越来高尚,人生就会越来越快乐。
书能让我抛开烦恼,抛开浮躁,纷扰的心沉静下来,心胸豁达起来。读书,犹如弹奏人生美妙的音乐,有明志的清晰,有醒悟的明亮,有益智的悠扬,有创作的激越,有喜怒哀乐的共鸣。
每当我和妈妈去逛街的时候,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书店,我喜欢书店里书的气味和气质。我每次到书店都要差不多呆半个多小时左右才肯离开。每当遇到我喜欢的书的时候,我就想把它带回家慢慢品味,慢慢欣赏。如果不能把它带回家的话,就在书店那儿坐下来看。
我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一本好书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能让你的只是变得丰富。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你看见一些好词佳句的时候就要把它记下来,然后牢牢的记住。只要不断的积累,写作的时候才能写的又好又快。
世界读书日手抄报的(篇2)
1、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才算是有智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才算是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缺点错误的人,才算是坚强的人。
2、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3、不论前途如何,不管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种美德。
4、学知识博古通今,学哲学知地通天。
5、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之华(声大而杂),书多语愁蔓(文章繁杂冗长)……要以我用书,勿以书所绊。——彭兆荪
6、读书,既充实精神世界又储蓄无形资产,实践,既充实精神世界又丰富物质世界。
7、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
8、堂堂正正做一个人,我们唯有读书。读书如登高山,非有勇气,绝不能登至山顶,接近云霄。读书如撑船上滩,不可一刻松懈。读书如临战场,不能战胜书籍,利用书籍,即会为书籍所役使,做书本的奴隶。打仗失败只是武力的失败,而读书失败,就是精神的失败。朱子说:"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最足以表示这种如临战阵的读书精神,且足以作我们读书的指针。——贺麟
9、读书有不解处,标出以问知者,慎勿轻自改窜,银根之误,遗笑于古。——申涵光
10、读书是一个很好的嗜好,我比较喜欢看名人列传,主要是想从中了解他们遭遇到和我一样问题时的心理感受和处理方式,也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林青霞
11、读书,我此时觉得如吃甘蔗,越往下啃越甜,越读越觉得它的趣味,而且越越亮、心越宽。因为我所读的书,不是一般骚人雅士读来开心的书,而是救国救世界革命理论,而是二十世纪最进步的思想学术,而是历史上宝贵的教训……这些书可以使我认识过去、现在,知道未来,可以使我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使我不错走了道路,可以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定,可以使我时时刻刻在前进。不读书,或者读些风花雪月的书,这是等于自杀,是异常危险的。——冯玉祥
12、读书首先读书的序例、序文和凡例。过去我们有个坏习惯,以为看正文就行了,序例可以不看。其实序例里有很多好东西。序例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很好,而我们常常忽略。——王力
13、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些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曹雪芹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一《礼记》
15、读史须一气看过,则前后连贯,易于记忆。——陆世仪
16、多读书博通古今,多实践改天换地。
17、吾家读书法,一字亦当核。勉哉积新功,莫问几时客?——陆游
18、精读一本书,深深挖掘下去,就能寻根求源,探出其中奥妙。这是一种好的方法。——池田大作
19、学习文学技巧,自然不能忽视读书。读书,就是看别人怎样从生活自身里,找出了艺术的表现它自己的规律和方法。——王汶石
20、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
21、凡事须三思而行,在困难中找出路。
22、勇敢地活出自己。——吴妍
23、读书贵精不贵多。
24、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 ——[俄]巴甫连柯
2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26、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宋代。罗大经《鹤林丕露·手写九经》
27、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朱熹
28、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作者:(明)冯梦龙
29、为善最乐,读书更佳。——阮葵生
30、书籍备而不读,等于废纸。——谚语
世界读书日手抄报的(篇3)
古代名人读书名人故事
故事一:杨时求学(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故事二:匡衡读书故事(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故事三:孙康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故事四: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