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篇1
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 每份分得同样多 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 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 平均分 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篇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于是,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绩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贯激起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预备课代表上台,为自己的票数记录,再交流汇报统计数据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最后找代表汇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中。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重点看表头,孩子们不单单看懂了表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5、渗透生活基本常识很自然,根据天气情况,判断是冬天还是夏天。
6、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每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数据整理时,都会让学生用自己方法证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结果正确。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篇3
1,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学生喜欢动物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中国有许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王环境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更加关注我国部分物种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比赛的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 合作探索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多位数加多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3, 利用旧知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主要是把例1连续进位加的原理进行推广的结果。课本第18页"做一做"最后一题是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也是要求学生运用类推进行计算。这样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篇4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放格纸上准确数出平移的格数画出平移的图形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形成锐角、直角、钝角的表象。并且会在生活中找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并且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本小节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并且会区分什么是平均分,什么样的情况不是平均分。会根据平均分的具体情况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突出一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会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篇5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只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在设计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分一分”,这是一个充分感知的过程,是认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须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在集体展示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以众多学生合理分类中,提炼出“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体现知识来源生活及运用于生活,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