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总结与反思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总结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总结与反思(篇1)
《反比例》一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在教学《认识正比例》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如此四步: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反义词,引入反比例。第三,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分别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积是12;B、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C、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四,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上完以后,有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能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的时候,能引用语文知识中的“反义词”的引导,让过度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第三、注意了首尾的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全的两个表,和12的表和积12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第二、在提问的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让人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关注学生,应该关注全班,不能只顾前面的。
我有一点还值得反思的是:
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已经很清晰,思路很明确,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总结与反思(篇2)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展示了一组洪灾肆掠的图片,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有警戒水位线,然后教师再呈现某市8月1日至7日的水位记录表,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8月2日至5日的水位都达到或者超过了警戒水位线,其余几日的水位都低于警戒水位线;细心的学生还发现只有8月2日的水位高于历史最高水位。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警戒水位和历史最高水位的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已经比较深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再鼓励学生以0米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水位变化情况并标出警戒水位就不是什么难事。
然后教师出示8月1日至7日的水位统计表,让学生用正负数来记录每天的.水位变化情况,并以8月1日和2日的水位作范例尝试填一填,学生很快得出8月1日的水位是41.80米,记作高出警戒水位-0.20米, 8月2日的水位是42.60m米,记作高出警戒水位+0.60米,再让学生说说每个正负数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结合表中的数据理解: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0.2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低0.20米;+0.6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高0.60米,然后再填其他值,学生通过填和说,体会到了“0”的相对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以警戒水位为0米,画出折现统计图,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两幅图的形状是一样的。
有了以上的铺垫,再让学生以历史最高水位为0米记录每天的水位变化,画出折现统计图,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到“0”的相对性,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三幅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谈谈有什么想法或者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即水位变化趋势)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点是每幅图的参照标准不一样,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是以0米为标准,第二幅是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画的折现统计图,第三幅是把历史最高水位看作0米作的统计图。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还发现,虽然每次的0点不同,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变,因此折现统计图的形状是不变的。
整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正负数表示不同参照标准下的水位变化情况,能说说每个数实际表示的意义,体会“0”的相对性,感受到在研究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人为规定0点。难点在于比较三幅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画了三幅折线统计图,学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每次都要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它的意义在哪里?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学生的困惑终于解开了,明白了画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就是要体会不同参照标准下画出的图变化趋势一样,是因为每个数的相对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0点不同而已,从而深化学生对“0”的相对性的理解。
整堂课的设计比较清晰有条理,每个环节的过渡比较自然流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0”的相对性,会用正负数记录生活中的一些数据,能说出实际表示的意义;课堂氛围融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感受深刻。可是整堂课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只知道了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一样,却没有深入细致讨论不一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虽然教参建议这个讨论不作为基本要求,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类似问题,由于在课堂上没有将此部分深入处理,学生在练习时就说不出深层原因,回答比较浅显,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在课堂时间的把握上也要多注意,课堂节奏的掌握还要教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训练提高,本节课也正是因为时间上处理得不是很准,才使得最后环节的讨论没有时间深入渗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思考多请教,争取有更大的提高!
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总结与反思(篇3)
听了张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张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的展示让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高度的集中,图片的世界让学生来观察里面的人像的个数,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为接下去的上课做好了准备。
二、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张老师就从学校到家的距离,让学生自己来找一找家在哪里,从而让学生发现了圆。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的了解到了圆的半径,直径和原点。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张老师没有花很多的时间是强调,学生对于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清晰的,只要适当的指导就可以了,张老师处理的很到位。张老师让学生指出这些之后,又回归到了小明家和学校,让学生来找一找,说一说,从来加深学生对于圆的认识。
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三、练习选取锦上添花。
张老师在练习的选取中,对于一个题目,一个图形,几个点展开这个习题,让学生通过一个题目的不能变法,巩固圆的知识,圆的直径,半径在不知不觉中就渗透进去了,而不是死板的教学,直径是多少,半径是多少,枯燥乏味的课堂就不存在了。几个点变形的题目,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想象的空间更大了。
同时,张老师还引出了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由这句话,又让学生想,为了篮球场的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怎么样来画好这个圆形。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整个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也在这中间对于圆的知识更加的了解和明白。
张老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让整堂课更加的有趣和形象。
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总结与反思(篇4)
上完《利息》,这节课我觉得已经完成了教学目的,但给我留下的启示也很多。
第一:上这节课之前,我布置好了同学们去信用社调查利率和了解储蓄的课外作业。课上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都想把自己调查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夏志冉同学把自己存钱的过程清楚地说给了同学们,同学们通过调查研究都明白了储蓄的意义和方法。同学们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中,使我明白了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取得了成功。
第二:当教学利息的计算时,同学们都正确的列出了计算利息的算式,并得出了结果,但当我问他们:“这就是应该从银行多支付的钱吗?”他们都肯定的说是,我知道了他们忽略了利息税的计算,当我再问起:“同学们,谁帮助家长计算过利息?”同学们都纷纷摇了头。所以留作业时,我再一次留了每个同学帮父母实际计算一次利息,同时强调了利息税的存在。
我从这节课中明白教学不应该紧紧局限在课本当中,要从学生们的实际出发,从现代社会的需要与变化出发,让学生渐渐明白学习不但要有兴趣,还要经常用之实践,这样活学活用,更能促进学习的提高。
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总结与反思(篇5)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创设时代气息感强,学生感兴趣的分配利润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2、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分配利润的情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
由此,我觉得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引路人,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多说、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