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网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 小龙 教学反思

时间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这段时间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要把这些地方写下来做一篇反思,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精选篇1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精选篇2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只有真正做到了,数学才不会是一些枯燥的计算,而是真正让孩子们得到成就感,得到快乐的一门课。

在期末测试后,批改三年级数学试卷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算式“120×4÷3”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请试着写出一个能用它解决的生活问题。(提示:完整地表达数学信息和问题,不解答)

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当然孩子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有一种答案却让我为之担忧,答案是这样写的:

我计划每天吃120个苹果,4天吃完,实际上3天就吃完了,平均每天吃几个?

看到这样的答案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可是根据题意提问题,从逻辑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联系生活实际呢?显然这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迎合计算的需求,而去提问题,这样学习数学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学习,是完全不能迎合现在素质教育,与生活实际越来越贴近的考试题目的。也违背了我们学习数学的初衷: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们要做的,就是拿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讲解数学,而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单纯地学习计算。数学其实是一门特别有意思的课程,他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中的逻辑,条理性,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都是在我们长大之后怎样处理事情的方法的原始积累。

二年级的数学中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题目:

有33人去旅行,要坐车,每辆车最多做7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有些孩子的答案是这样的:

33÷7=4(辆)……5(人)

答:至少需要4辆车。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尽管在算式当中出现了4辆。联系应该生活实际想一想,33人去旅行,那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坐上车,一个人也不能落下,这就要求剩下的5人还需要1辆车,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至少需要5辆车。

还有这样的题目:

小明拿16元钱去买笔记本,每本笔记本5元,最多可以买几本?

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16÷5=3(本)……1(元)

答:最多可以买3本。

在这道题里面,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剩下的1元钱,是不够买笔记本的,所以只能剩下了,最多只能买3本,而不能再加1本。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数学,其实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没有一层不变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都是结合生活实际想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讲解数学课的时候,与生活贴的越近,才越有意思,与生活贴的越近,数学才越好教。千万不能为了单纯地解决计算问题而去讲解方法。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任何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都是毫无趣味性可言的,也是枯燥无味的。

让我们努力把数学教的有意思一些,有趣一些,那就走进生活当中,去讲解我们的数学吧!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精选篇3

记得有一个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把孩子教的没问题那是真的有问题。之前一直不理解,没问题不是更好证明学生都会了啊,现在算是有点明白了。没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话可能孩子没有自己的思考,可能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不管哪种都不是现在自己想要的课堂。

在自己的平时教学中或是课下我都一直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疑惑,但是他们好像不太理解问题是什么意思,要么“明知故问”要么“隔靴搔痒”。在我们进行的单元总结中我也给他们开辟了一块领地:问题银行。可以提自己的问题或者是疑惑,但是几单元下来这个版块要么被“方法”占领要么被“题目”霸占。今天我们进行了期中整理与复习。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复习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翻书回忆学过的内容,然后汇报、补充。

“对乘除要比加减高一个等级,看到乘除加减就只能让道了。不过要是有人帮忙就行了,谁呢?”

“小括号。”

“嗯,关于小括号你有自己的问题吗?”这里自己也是想发散一下他们的思维,看看他们能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一番引导未果后“笑笑有一个问题请看......”

出示这个问题并解决之后学生思维受到启发“老师有没有比小括号还厉害的?他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复习第二单元并总结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只能观察到三个面”后引导学生“你有问题吗?”

“我们观察到的物体都是六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那如果是多个面呢?”

“很好的问题,有人能解决吗?”

“老师,他说是不是像钻石那样的”同学们的思路一下打开了

“这样吧,下去查一下资料我们明天课堂上再交流”。把思考延伸到了课下,当然更是为了鼓励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大家讨论自己的问题并上网查自己内心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可能下次就会更深入的思考。其他同学也会“效仿”,这不就我的目的吗?

通过今天的课堂我发现要想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知道自己提出问题不会受到其他的同学的嘲讽而是老师的鼓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适时的引导一下学生从哪个方面去提。当然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的学生的“真问题”。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精选篇4

东花院乡初级中学 马凤博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

法适用已经在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已经在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精选篇5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严谨的思维习惯、扎实的解题作业习惯等。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在学习完笔算减法的方法后,我让学生比较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相同点,却没有比较不同点,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减号的,一个数位上加,另一个数位上减。

在本节课中我采取了一次学生合作学习,但放在练习环节,如果放到学习例题时,效果应该更好。课中小结时不要过于放开,应对从哪一位算起给与一个规范的说法:笔算时从个位算起!

我对主体部分的钻研比较注重,对练习的处理相对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及时面批,缺乏对习题的对比引导。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来让孩子们比一比,这个习题资源就浪费掉了。对练习形式的处理也不够灵活,只是直接用了书上的练习,在该课快结束时插入一些变化题型,可以一扫孩子们的疲倦,再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4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