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字
难以想象,一位矢志以面壁写作为生的文学大家,一个对时间如此吝惜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字【篇1】
感受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净……如果用形象比喻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这样一册书,摆放在书架上,俨然现代家居中蓦现出一件“檀品”。在这个浮躁的速写时代,它有一种鲜见的“世外”品质。
读王开岭的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中,读到最多的便是“人心”二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柔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作为最亲密、最宝贵的一个邻居,她像一位情侣,厮守着地球的浩瀚长夜。”“月亮——这一被仰望了数千年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图腾,正被‘月土地’这一尘埃概念所覆盖。”“荒野的消失,乃时代最大的恶果之一。损害的不仅是生态美学,更是人性价值和精神美学。”“20世纪,神被杀害,童话被杀害。最醒目的标志即人对大自然不再虔敬,不再怀有感激之心。”于我心有戚戚焉!
给我带来感染和震撼的还有对童年的敬畏和捍卫。“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伟大在于,那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那是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对儿童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蠢的表现之一。而童年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被杀害,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哦,保卫自然就是捍卫童年!“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哦,捍卫童年就是营造终身的精神家园!教育就是为了人的精神发展。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捍卫和留住童年。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字【篇2】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因为我们之中有太多的人行尸走肉地活着。遵从肉体的支配,按时地进食、入眠,却未曾想过这般做的意义是什么,为何要这般地居处。
迷茫在欲望里,却不知何去何从。我们脱离物质所能做的,不过是玩一玩游戏,看一看小说,去四处走走,在电影院里沉醉。多么的丰盛,又是多么的贫瘠。莎士比亚的咏叹呢?贝多芬的沉吟呢?鲁迅的冷眼看向什么方向?与上个世纪的青年们相比,我们的孩子们优越了多少,又不堪了多少?那些由大师陪伴的年轻人热烈而诗意地挥洒着青春,为吾等铸就了这样的一个社会,而我向前望去,却前路漫漫,长辈已渐渐离去,有谁同他们在未知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且唱且行?
精神的寄体是梦想。孩子时的他们往往会嚷着到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画家、一个作家……虽然总是记不得上个月写下的是什么,但总是怀着一份对未来的美好的期望。直到逐渐开始触碰到生活,透过父母嗅到属于生活的真实的味道,那些稚嫩的梦想才慢慢一个个枯萎。梦想就变成了要考上什么大学,要找到一份怎样的好工作,要拥有一套怎样的住宅— 如此准确,如此实际,又是如此的无可奈何。不能够说这样是错的,毕竟人不可能永远活在孩童时,但那样的梦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上的,已经不再诗意得可以用画一般的语言去歌颂了。
人应当为着什么而活着,为着一些不能用物质去衡量的东西、一些不能达成便不能真正释怀的东西。这些可以是乡情、亲情、爱情:它们或与物质有着牵连,但它必定是精神的;它们平等故而每一个人都能体味到它们的滋味;它们美好所以值得人们去孜孜不倦地追求。一所优秀的大学、一个优秀的工作可以是途中的风景,却不可以成为终点。人应该为着什么而活着,为着一些真正能使人能从灵魂深处感到满足与从容的东西,一些为之舍弃了物质也在所不惜的东西。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贫穷到连孩子也一个个病死的地步,但以他的经济学天赋,他本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商人—可只有在写出《资本论》后他的灵魂的躁动才能平息,他才真正可以露出那满是辛酸欣慰的笑容。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至少去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知道了为什么而活着,心方有根基,方能有不竭的动力,方能在疲倦时安适而惬意地休息,方能在入梦时分带着满足的笑意。而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必定怀揣着梦想,知晓自己为着什么而努力,必定能在人生路上将生命的困难与挫折化作歌声,且唱且行。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字【篇3】
将要结束的某天,一个少年走进了离家不远的图书馆。时间已不早,但据离闭馆还有的一段时间却需要些什么来打发。于是他抽出了一本书,在一面墙一样的书架上,不算显眼的书。
“他赶上了新年,赶在宇宙新旧交替的时刻,愈发像一个仪式。”
原谅我,找不到比书中这句更完美的描述。
看着书上那黑白的作者照片,我感受到了光——是的,它不仅是精神明亮的人,他本就是一个完全明亮的人。他站在满脑空白、不知所措的我面前,带给了我光——当然不是将一束手电照在我脸上,高傲的表示这就是我要的光:他和善地微笑着,将自身的光照在前方一片青竹上,反射回的翠色里,有着生命动人的清香。
捧着那本书,在时间来临之前,我已热泪盈眶。
“我出生的全部目的只有一个,生活!在充分的肯定心境种生活,在充分的美和爱中生活。,聚精会神,不被干扰的生活。”在唯美而朦胧的光中,已经过不惑之年的他,脸上的皱纹紧绷而刚硬,散发着坚定与纯粹的气息。转而,他脸上的线条渐趋柔和,眼神中也慢慢有了迷离的神色:他告诉我他是怎样用一种橡皮一般的思维擦去脑中积压的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他告诉我他在睡前看着床头丰子恺、李渔的人的作品时内心有着多么宁静的愉悦,他告诉我他举着从旧北京的老店里买到的纸鸢时是多么的激动以至于双手僵硬……
他眼中的色彩不断交结,升华,终于凝成了化不开的霓虹。而后,他转头,带着一丝责备与笑意的目光,温和地罩在我身上。
是的,他是一定知道的,他是一定知道我曾经怎样机械地行尸走肉地生活过,怎样所谓风花雪月地无病呻吟过,他知道的。
那道温和的亲爱的灯光,我懂。
一阵秋风轻轻擦过,他的眉宇在这微寒的空气里催生出了一朵惆怅。是想起奥黛丽·赫本了吧?那个纯洁而诗性的“越轨者”那个面对无聊生活敢于背叛向生机的“问题少女”——“一个人的飘逝就像落叶,时间的气流将她的手从枝条上吹开,现在,她连亲吻地面的力气都没有了。她就这样静静地,美丽地躺着,在冰凉的青草泥石之间。”;是想起邓丽君了吧?那个在淡漠爱的时间里出演爱情,在裙裾被割掉的正襟岁月里赠送惊喜的天使:“她的歌声从遥远的海岛踏波而来,像颤颤丝绸,像袅袅朦月,像天涯吹来的一叶扁舟一样……她被上帝接走了。”
他叙述得那么动情,眼中早已满含泪水。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甚至恨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没有早点出生,能够见证她们的存在?
而他却说:不要怨恨,生命不该怨恨。
“人,是社会文明的唯一和全部目的。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权利。生命比政治更神圣,人心比主意更可贵。”他的脸上又恢复了他所最常见的表情,不怒不惧,不喜不悲。然而我知道这并不是全部,他脸上每一道纹路,他双鬓上每一道白丝,都因肃穆而神圣,因悲悯而庄严。是的,我见过他这样神性的表情。当他凝视着一个中年男子面对死亡到来的神情,想象着他的告别:向生命,向世间,向最舍不得撒手的人寰,向最亲密的食物告别。那张脸上浓墨涂抹的绝望,是泪水与爱人最后一次的肌肤相亲,是肉体对精神最赤裸裸的背叛!
合上书,夕阳的余晖弥散过我的指尖。那一刻,泪水,忍不住又滂沱……
起身,活动着脚踝。那酸麻感让我倍感亲切。脸上的泪我已不愿去擦,因为我很忙,我忙着对这一天太阳最后的表演微笑。
我不愿再单纯用眼睛看世界,我愿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会生命最绚烂最唯美最真实的动人。
从现在起,从与他见面后,从读过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开始。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字【篇4】
那天听到让我们读《精神明亮的人》,咋一听这个书名,我就觉得怪怪的,没拿到书之前先猜想了一番,这本书究竟是写什么的?市局选择让我们教师读,我想那大概就是关于老师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肯定不外乎像陶行知的《给中小学教师的建议》,肯定是教育思想类的书籍。但当我真正拿到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自选集。
说真的,也不怕大家笑我孤陋寡闻,在这之前,我还真不知道王开岭是谁?但当我读了他的第一篇散文,我就已经对他肃然起敬了。对于初读者来说他的散文还真不易读懂,甚至你不用心读,没有一颗“净”心,还真是不易被他的文字所吸引。感觉他的文字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但只要你静静地读,品味,却发现它有一种世外桃园的感觉。看似形散,实则神聚。读他的文章,感觉一种释怀。
如“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的美学。我想,每天看日出,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坚持,因坚持不易。
从他的文章里还能读出对童年的另外一种感觉——童心未泯。我感觉这就是一种对回归本真的渴望。例如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仔细研读这本书,更多的感受是他给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如何能抛弃更多的功利性质去认识去看待这个世界,促使人心向善、重新审视生活、审视自然。
“背叛童年的成年人算什么人呢?浑沌、暗淡、萎靡、失明……”
让我看到了我们作为教育人应该追求什么?不言而喻——本真,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还有他写的远行笔记——为何远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忧郁者,我只有一句话,向远处看。如果眼睛自由了,头脑便是自由的。”
又给了人我一种更高、更远的精神境界。向远处看,需要的是气度,是洒脱,是一种胸怀。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800字【篇5】
王开岭是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中年作家,是CCTV的媒体策划和节目指导。王开岭的文字敏感、深邃、明亮、干净。在《精神明亮的人》一书中,写满了作者的感动、责任和求索……
他对大自然的感悟很深刻。他自认猝然绊倒在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的话下,“正如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按时看日出,乃是生命健康和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他对成长的理解很特别。他说“在成人世界里同,几乎已没有真正生动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墙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戏规则,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的经验和逻辑…..”“所谓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不断地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不断掏出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他很懂得男人与女人以及美。“凡美的大都简单,只有丑秽的东西才不得不借助混沌与复杂。”“在这个世界上,女人常常因为简单成为受害者,但她们并非人性的失败者”“女人是脆弱中的强大,男人是强大中的脆弱”“女人是雪中的白,男人是雪中的惨白”。
他呼吁保护星球、保护树木。他说“人类不过是个偶然,不过日光和月光下一群生命蝌蚪,不过宇宙恩泽下的一条灵性小溪,背叛了这一本份,才是悲剧开始”。在保护森林里,他谈到两则报道: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此树。1971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因市政工程建设,要砍伐国王花园的古树,一群众年轻人站了出了,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保护树木,迫使政府作出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作者感动于这两个故事,他感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
很多好的东西,不及细读,抄下这些,补记忆不济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