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是啊,金钱的诱惑已冲昏了许多人的头脑,为了钱不择手段,甚至抛弃亲情也在所不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中讲了叔叔于勒的故事,一封来自美洲的书信,彻底改变了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看法。当他挥霍掉自己甚至大部分菲利浦的财产时,他是“败家子”、“无赖”、“混帐东西”,是“毫无用处的废物”。而当于勒在信中说自己赚了钱希望日后弥 补 菲利浦的损失后,近摇身一变成了他们口中的“正派的人”、“有良心,诚实可信的人”。“等我们的好于勒回来,家里情况就会大大改观。这一家子,总算出息了一个人!”母亲这样讲。父亲看到从远处归来的轮船时,总是满怀希望地说:“嘿!如果于勒在船上,那多叫人惊喜啊!但是后来他们在轮船上发现,衣衫褴褛、又老又脏的老水手是于勒,翘首盼他归来的心情一扫而空,骂他是“骗子”、“无赖”。连“我”因为他是亲叔叔的亲戚关系给他十苏小费也受到责骂。最后,他们因为怕受到连累而匆匆离去。

读完全文,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态度变化如此之大的“神奇”的东西是什么呢?金钱!他们用金钱和利益权衡了于勒和他们之间的亲情和他的品质。“祸星”“骗子”到“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后来又改为“无赖”的称呼的巨大落差,能看出他们的肤浅和庸俗,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随着于勒的财富而不断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自私贪婪的本性,文中还说“那个年轻人最终决定向二姐求婚,也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那封信。”这也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用金钱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风气。

文中的“我”给了穷老头一百苏银币和给于勒叔叔十苏小费,说明“我”是很有同情心的,这也是在菲利普一家中唯一的一个正面人物。人间有很多东西都是金钱无法取代的:友情、亲情、爱情、快乐……我们应该像文中的主人公“我”一样拥有同情心和爱心,并且淡化金钱,不要被金钱所迷惑,用真诚的心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

我不禁再次翻开书,翻到写着“我的叔叔于勒”的标题那一页。这篇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风气和对小人物的无奈、同情的短篇小说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对弱者拥有同情心,不被金钱和权利迷惑,脚踏实地地努力!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精选篇2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我”一家人在去哲赛尔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态情形。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的思考,在当今的社会里,这种以金钱和权力来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太多了,单纯的去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富的时候和穷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学生是不是真的会那么容易的明白,或者是不是真的能够把学生引导到这篇文章的真正主题上来呢?因为现实生活中,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也就是增广贤文里所说的“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种思想和意识,在人们心目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方面我们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造成于勒悲惨生活的某些个人的因素,以及于勒的生活悲剧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于勒是生活在当时法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虽然年轻的时候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但是,老年的于勒,是一个可怜的人,他的“衣服褴褛”,脸“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还带着“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手也“满是皱纹”。于勒在美洲的生活,是艰辛的。常年在外的他,饱经生活的折磨,受尽了人世的苍伤,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人对这样的一个老人,这样可怜的一个老人,就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我们都应该去同情他,关心他,更何况他还是“自己”的亲人呢?正如“我心里默默念道”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从“我”幼小心灵里发出的对亲情的呼声,也是对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心理和灵魂的一种强烈的讽刺。

掩上书卷,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势力?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精选篇3

对于这篇老课文,如何更科学、更富有新意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推陈出新,体现新课标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小说教学要遵循作者思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以及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意义。于是,我从引导学生专注于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以达到对小说主题的多样理解。

生活如一条河,永远都是在充满漩涡的矛盾纠结下流淌前行。莫泊桑就是站在这河边打捞漩涡的渔者,他将这漩涡打捞,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加以凝固,并呈现于世人的眼前。我们拉开时空的距离,仔细加以审视的同时,也可以回头反省我们每日所经历着的酸甜苦辣和矛盾纠结。是的,文学并不仅仅关乎美,它更是对人生的品味与沉思,品味我们生活中的点点琐事,沉思琐事中的深刻寓意。在这品味与沉思中,领悟时代前行的蚁迹鸿影,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了。

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于勒虽然在文中出现的不多,但他却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于勒的惨淡回归,引出了我们对尊严以及人性的沉思。是的,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以及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力。但是,当我们读到莫泊桑的这篇小说时,就像平淡生活中的一点盐,于勒这点盐,将生活这锅汤调出了别样的滋味——尊严这道华丽的风景绝不是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甜美可口。在这道华丽的风景之下,面对于勒的惨淡回归,面对的瞬间冰冷的亲情,我们也许能品出生活中或浓或淡的伤感、残酷与无奈了。

于勒叔叔被抛弃了,虽然抛弃他的菲利普夫妇撕破了温情的面纱,但是我们能够指责他们吗?抛弃他的人承担着他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于勒叔叔的惨淡回归,却威胁到了菲利普夫妇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威胁到了他们努力维护着的最后一点可怜的社会尊严,虽然是以那样懦弱而冰冷的方式。

如何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小说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这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我希望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希望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各种形式的读,富有实效的讨论,有体会的表达等。我希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对主题的认识,都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包括文本中的文字根据和文本以外的理论根据。

鉴于以上这些考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着将我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贯穿于教学之中,即把辩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将《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二课时,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设计成了一堂辩论课。课前,我先让学生家长配合完成思考题:假如你的父母也有于勒这样一个弟弟,鉴于你们也如菲利普家那样窘迫的生活处境,你的父母会认他吗?并请家长写出自己的意见。上课时以“菲利普夫妇该不该躲避于勒”为辩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为该躲,反方为不该躲,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再延伸和拓展。

这堂课上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一些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非常认真地从文本中找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以便针锋相对地驳倒对方。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情感,更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辩论结束后,我将家长的意见归纳整理为两类:一是接受于勒。因为他虽有许多不是,但毕竟血浓于水,在他处于困境时,应伸出援助之手,亲情比金钱更重要。二是不接受于勒。原因是:1.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勒游手好闲、懒惰,这种人从本质上不可能改变,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了,于勒回来只能带来更多的困境,姐姐的婚事也会因此泡汤。2.如今人们生活压力太大,不是不想帮他,而是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再接纳他。

辩论结束后,作为小结,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落魄而归的于勒,亲人能接受,这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真诚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菲利普夫妇面对以卖牡蛎为生的弟弟于勒时,十多年的亲情瞬间冷却,他们除了痛恨就是逃避。对于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我们是否应加以指责。出于义愤,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予以谴责。

对于这样做是否正确,我继续启发学生:小说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国人民的思想,人们充满着对金钱利益的追逐。菲利普夫妇从厌恶于勒到盼望于勒再到对于勒的失望,都是因为金钱的关系。小说中姐姐的未婚夫也是因为看了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那封说他发财了并且会回去的信,才和姐姐在一起的,这也是为了金钱。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有着金钱的深深烙印。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渴望人性中的真诚和美好,但也不能回避人性中的懦弱与自私。在当时拜金主义思想弥漫的法国社会中,如菲利普夫妇一般生活窘迫的小人物,生活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当他们期盼了十多年后,突然面对落魄而归的于勒,使得他们改善生活处境的所有憧憬瞬间变为泡影,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恐惧:于勒的归来将会给他们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于勒的归来将会影响到姐姐的婚事,最重要的是,于勒的归来将会威胁到他们努力维护的可怜的社会尊严。同学们,请原谅菲利普夫妇在恐惧与无奈中的逃避吧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精选篇4

读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后,我从“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看出当时“我”们一家人生活的拮据;从“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得知了那个社会的贫民对钱的渴求以及钱甚至能轻易改变一个人对外界的看法;从一个看中二姐的公务员因看了于勒叔叔信便下定决心求婚知道了当时社会受到金钱的荼毒之深……

文中的于勒叔叔并没有错,从船长说于勒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钱。不难看出于勒叔叔已经在反省自己的'过去,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

而反观文中的父母,起初得知于勒叔叔发财了,心中对他的态度就好了许多。或者换一种说法,他们心中的态度未曾变过。因为至始至终他们都不是对于勒叔叔有好感,他们眼中在乎的只有钱!那肮脏的魔鬼已经蒙蔽了他们的心灵,它的魔性让他们忘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他们一开始把于勒叔叔打发到美洲去开始,于勒就已经绝望了。到后来父母得知牡蛎小贩就是于勒后,生怕被他认出来,对他敬而远之,如同避瘟神一般。到最后连我给他10个铜子小费都要暴怒,而这10个铜子还不够姐姐买一条一米长的花边。无不看出于勒叔叔有钱时,哪怕只是小道消息,他们都对他尊重,希望抱上他的大腿。而当他失去这加身的“黄袍”时,等待他的是被他们彻底地抛弃。

即便他们学会那两位太太高贵的吃法,也做不了那样的人。因为一名真正的贵族,高贵的并不是仪态,而是灵魂和高尚的情操!即便家道中落,也依旧会有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而文中的父母却早已把铜臭看得比血脉的浓度还要强上万分。甚至因为10个铜子,就可抛弃一名血亲。他们,已经沦为了金钱的傀儡!被心中的贪念所驱使,堕入了万劫不复的轮回!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600字精选篇5

一、在空白处追问,“无”中生“有”

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文中有许多留白。所有人都在讥笑孔乙己的落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追问为什么孔乙己没有考中却不想其他的方式谋生;人们讥笑孔乙己偷书的行为是十分可恶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追问他们将孔乙己的腿打折是不是太残忍了?在文本中作者还写了店铺中的小伙计对于孔乙己四种写“茴”字的举动感觉可笑,这时我们就可以追问孔乙己应该掌握怎样的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儿童因为自身的心理特点,加上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因此看事物都比较简单、单纯,很大程度上是凭一种直觉。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进行追问,从“无”中读出“有”来,让学生深入文本,获得深刻的感悟。

二、在关键处推敲,由“浅”入“深”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在学习完关于百草园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和学生讨论学习的收获:“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时有的学生提出对文中提到的美女蛇的故事最感兴趣。教师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好机会,于是教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在文本中安排美女蛇的故事呢?世上真的有美女蛇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说这是作者想表现长妈妈是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显然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为了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作者对美女蛇的故事是持什么态度呢?他喜欢这个故事吗?你通过哪些地方发现的?”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当时是一个孩子,喜欢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迷信思想,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给百草园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突出百草园当时是一个儿童乐园。

从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内容解读会出现流于表面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咀嚼推敲,引导学生的理解由浅入深,从而最终实现深度阅读的目的。

三、在描写处咀嚼,“细”处品“美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或引人深思或余味无穷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同样要细心品味、鉴赏,理解文本的“细处之美”。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作者在文本结尾之处的安排独具匠心他没有直接点明主题,而是在结尾处从小约瑟夫的角度来写:小约瑟夫的话让大家看出当时他内心的不平静,他一直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等等。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小约瑟夫的内心显然是十分不安的,那么他以后会怎样对待自己的亲叔叔于勒呢?等到他长大成人了,会去寻找于勒然后尽心照顾自己的亲叔叔于勒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一丝人性的温暖,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