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一书文字描写优美,读来意味深长,也能让人收获不少生活智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精选篇1
无意中,我很幸运地在一个小书店里发现了这本书,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全部读完了。然后,有一句话久久地萦绕在脑海中:“为你,千千万万遍!”
好久好久没有读过如此震撼人心而又令人无法释怀、心痛又满足的小说了,为着书中的孩子:哈桑、阿米尔、索拉博,心里满是无法言说的悲伤、哀痛与爱怜,或许还为着所有阿富汗的孩子。
本书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富汗的喀布尔,两个孩子,哈桑和阿米尔。一个单纯、忠诚、善良正直,另一个内心总是处在矛盾、动荡的边缘,他们的友谊注定没有美好的前景,而这份友谊的破裂,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影响巨大。贯穿全书的线索就是一只风筝,还有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最初,由哈桑对阿米尔说出来,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友爱,事隔二十几年,又由阿米尔说出来,而这次对象却变成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表达了阿米尔经过战争与内心的洗礼、思想上彻底摆脱往事的阴影,对哈桑、对父亲、对哈桑的儿子乃至对整个人生的挚爱。这是一种轮回于人世间的真爱、大爱,它可以感化一切!
我是流着泪读完全书的,最初的感觉,从一开始读就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忍心读下去,但很快就发现,本书的一个惊人之处就在于它看似悲剧,却又非悲剧那么简单。一切都似曾相识,却又无法说出来,只能在心里感叹: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我们却能够找到“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精选篇2
《追风筝的人》作者(美)卡勒德 胡赛尼 著,书中主要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很是值得推荐一部好书。
作者文笔优美,译者文学功底深厚。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慨良多。身为子女,感谢父母以正直、善良、诚实品质影响着自己,身为父母,希望子女健康成长,从生活中获得勇气,成为正直、诚实的人。“风筝”是象征性的,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哈桑为了阿米尔,他一次又一次的勇敢的保护着自己的小主人,风筝大赛之后,为了追寻那只象征着荣耀的蓝风筝,为了蓝风筝不被人抢走,哈桑悲剧的承受着恶少阿塞夫的侵犯,他的少爷阿米尔因为原本“我可以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结果,我跑开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都应该勇敢地去追。在此明白无论生活在哪里,无论在哪个国家,人性的本质是一样的,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远不变的信仰。
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精选篇3
每个人的心中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风筝,它在风中漂浮,手中的线控制着前进的方向,如果有一天线断了,会有人给你将风筝追回来吗?即使有,追回来的还是你那只飘在空中摇曳的风筝吗?我想不是的。
文中两个主人公,一个是高贵的少爷,吃喝不愁,有学上,有梦想,有方向;一个是服侍少爷的仆人,吃住全凭自己努力,未来一片迷茫。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个有阶级区分的人成了‘朋友’,所谓的‘朋友’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多处描写,少爷没把仆人当成朋友,而仆人已经对少爷死心塌地,甘愿为之奉献生命。
有时候在想,这本书究竟是悲剧呢还是算比较完美的结局呢?我想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悲剧来的,它以阿富汗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两个男孩成长与心灵救赎的故事,首先背景是凄苦的,看似富足的家庭,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也必须抛弃一切奔走他乡,为自己,为亲人,为生命。其次,战争带来的始终的是无尽的死亡,从作者描写阿富汗整个落败的情景可以看出,昔日繁华的街道已经不复存在,往日故人的笑脸也已荡然无存。
战争唯一的好处是-从这本书的描写来看,它给了主人公心灵救赎的机会,这个机会也许是他一直等待的,但从他接收到要远赴阿富汗救出仆人的儿子的时候,他还是吓到了,只不过他这次没有退缩,没有像小时候看着仆人被凌辱的时候,选择了默默走开,而是终于鼓起了勇气,敢于面对这个糟糕的世界,我相信他在出发的那一刻,可能是报着必死无疑的信念的,因为这是他欠仆人阿桑的,不仅仅是他的忠心,他的生命,还有那被忽视了的友情。
如果没有阶级的划分,也许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可以成为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
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精选篇4
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
在小说的开始,是童年的阿富汗,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米尔。在那里,有着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在1975年冬天放风筝比赛那天所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一切。
在那场放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冷漠父亲的注意,奋力竞争,荣获冠军。哈桑为阿米尔追回那只已经得奖的风筝,却因此不幸地遭到了流氓的侮辱,眼看着同伴遇难,阿米尔却躲在角落里,不敢挺身而出,也许,此时此刻的他真的是懦弱的,以至于以后得他那么后悔。
因为愧疚,阿米尔想方设法将哈桑赶出他们一起生活的地方,后来因战乱,阿米尔去了美国,两人天各一方。
正当美国平淡的生活抚平了一切如烟如雨的往事时,拉辛汗的电话让阿米尔重新回到了阿富汗。但当阿米尔知道哈桑是自己的亲生兄弟时,哈桑却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抢下。
为了弥补心中的缺失,阿米尔费劲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为此与当年侮辱哈桑的那群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花尽心思为心灵受到重创的索拉博(哈桑的儿子)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着风筝的人。对阿米尔来说,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最健全的人,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感激。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那只风筝意味着什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精选篇5
这本书对战争的描写让我震惊,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如此幸运。也憎恶美国,在全世界挑起来多少战争,像哈桑阿米尔这样的普通大众是多么无辜,却为战争背上最沉重的代价。很庆幸是一个好的结局,根本无法接受悲剧,哈哈!
整本书看下来,从未对阿米尔产生过如其他读者那般的厌恶之情。谁的童年没有过想要父母一句肯定的努力呢?只是阿米尔的嫉妒占了上风。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人,记得我小时候对一个人很不喜欢,后面长大后才知道果然背后有一段故事。小时候的阿米尔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在爸爸面前赢过哈桑,也许也是如我一般的第六感吧!
看到最后哈桑的儿子因阿米尔计划送他去恤孤院而自杀,惊觉孩子的世界多么纯粹,大人怎么能忍心食言和欺骗。今晚才看过电影《找到你》,深觉养娃最重要的不是怎样去优质培养,而是要如何全身心陪伴,如何去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做好他们最重要最值得信赖最有安全感的人,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孩子自会学到你身上的诸多品质,这比花钱给她上最好的钢琴班而不曾静下来看一下孩子对钢琴是否重要好得多。又想起《十人十年》,有人问柳传志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他简单的回答:我们那个年代,从未刻意培养。也许他们只是看到我日复一日在努力做的事情,所以有了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吧!
感恩读到这本著作。三体让我看到宇宙的残酷,追风筝的人让我看到战争的残酷,但他们又都保留了美好和希望,我也会怀着这份美好和希望,去生活。
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精选篇6
阿富汗,一个久经战乱、充满人性邪恶的地方,也是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乡。他们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在同一片草地呼唤出第一个名字,甚至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从小,他们就喜欢追逐风筝。然而,也是风筝改变了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
小说中风筝既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象征,也是正直、善良、诚实的代表。对于哈桑而言,风筝就是对主人的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忠贞不渝的誓言。对于阿米尔而言,风筝就是父亲的信任;追风筝的人看似哈桑,实质上最终追得风筝的人却是阿米尔。“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作者用这样诗性的语言在告白主人公的美好心灵。
掩卷沉思,恍然大悟,其实每个人的“风筝”各不相同。对于我而言,“风筝”就是一种需要以心换心的真情。在少年成长的旅途中,或许这种感情是友谊,或许是亲情,抑或是其他……我想追求的不是亲朋对我的付出对我的好,而是我和朋友亲人之间真心相待,彼此信任得到快乐。
在追逐风筝的日子里,阿米尔和哈桑历经了太多的血腥,遭受了太沉的苦痛。最终阿米尔获得了救赎,追到了勇敢正直责任和良知的人性美。生活中总有一些朋友,不是因为觉得彼此投缘,不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不是因为彼此需要才交朋友;而是为了某种利益的维系,结果朋友成了互相利用的代名词。读罢《追风筝的人》,始终萦绕我的耳畔的是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心灵真诚的感动,久久难以平静。多么希望我们人人能拥有彼此真心相待的亲情友情,若如此,生活会有多幸福啊!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话足见哈桑对他主人无比的忠诚,甚至愿意不顾一切帮主人追回一个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或许,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真心、真诚相待每一个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愿我们都是生活中追逐真诚真心这只“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书评读后感精选篇7
这本书由卡勒德?胡赛尼所作。我读这本书已经很多遍了,每一遍都有新的感悟与心得。《华盛顿邮报》曾评价它“没有虚娇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也今日沧桑的恨同样深。”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舒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充满人难忘的景象,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大鹤》。卡勒德?胡赛厄先生生于阿富汗后随父亲前往美国,定居于加州。
这本小说的内容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子孔的灰尘,将背厉灵云鬼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我认为这书主打的是“人性”这一方面,在种族收视与亲情友情之间,阿米尔做出的选择一系列故事残忍又美丽,整本书都穿插隐埋着人性黑暗的一面,但最终却体现出了人性温暖的一面,让读者啼嘘感慨不已。也许我的感悟还不够透彻,但我会一直秉持初心,用心去感受书中的细腻与温暖。
王尔德曾经说过:“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星斗小民,人们总是会有一点过去的黑历史,这些黑历史可能是无足轻重也可能不可饶恕,人们总是习惯去逃避去而不是正确面对,而这些过去让我们感到痛苦或者愧疚的事情也会想毒药一样慢慢沉积在我们身体里,这些记忆就像日积月累的毒药在我们体内爆发一样,无法抑制也无法治愈。